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程)

默认教学计划
2784人加入学习
(101人评价)
价格 免费
教学计划
承诺服务

中国古代教育

一、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萌芽
五帝时代已有大学“成均”,最早见于《国礼》《礼记》,“成均”是当时举行宗教仪式或进行公众集会时的演奏歌唱之地,也是实施乐教的场所。
“庠”是由氏族中的老者看管的储存氏族公共粮食的地方,亦是氏族养老敬老行礼之地。
(二)官学和私学
(1)官学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中央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专制统治所需人才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A.中央官学
中央官学最早是汉朝创办,盛于唐朝,亡于清末。中央官学可以分为︰
a.太学和国子监:汉代太学,隋炀帝国子监。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
b.专科学校(为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学校)︰东汉末年鸿都门学;南朝儒学、史学、玄学、唐宋明书学以及后来的医学、画学、武学
c.贵族学校∶东汉四姓小侯学、唐弘文馆、宋明清宗学、诸王官学及内小学,清旗学等
d.短期学校∶君王或者执政大臣临时开设的学校
B.地方官学
地方官学自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官开始,至汉平帝时地方官学体制开始确立。按制度规定,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
(2)私学                                                      (3)书院                                                    书院出现在北宋时期,结束于清王朝。最初主要是校刊和收藏经籍的场所。一开始书院都是私办的。宋代著名的学规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元代书院逐渐官学化;明代禁毁书院;鸦片战争后,书院名存实亡。岳麓书院自宋代开始,就是名儒讲学授业之地。

二、古代主要教育家和教育思想

(一)孔子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提出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以致用等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实现价值和意义。  1、因材施教, 2、学习与思考结合,学习与行动结合               (二)孟子
孟子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但还必须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尽量去扩充和发展这些"善端"。1、深造自得,2、专心有恒,3、循序渐进,4、重思存疑,5、因材施教                                                         (三)荀子                                                  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与孟子相反,他提倡性恶论,否认人的先验道德,强调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用礼义法治来改造和约束人性。荀子主张以培养士、君子、圣人作为教育目的。1、强学力行,2、虚壹而静,3、学思兼顾,4、积渐全尽,5、专一有恒                       (四)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察举:规定诸侯和郡守每年在他们管辖的地区内,贡举贤士二人,以供朝廷考察录用。贡举贤能者赏,贡举不肖者罚。                           兴办太学:太学设在国都,在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聘请高明的教师培养天下的士人,以发展他们的才能。此后,太学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乙。
(五)王安石
重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才干,同时也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休养,特别是政治立场的一致性。认为首先应改革科举考试方法,以改变用非所学,所学非用的状况。废除明经诸科,改进士科为经义,规定及第进士必须加试法律政令。
(六)程颢、程颐
治国之本在于使君主及庶民能"明道”也就是"明天理"。"饥食渴饮,冬裘夏葛"是人"天职”。需求超过了人的社会等级身份的规定,则转化为"人欲”。唯有运用教育,教人"复天理”,达到仁人境界。勤于思,在思考中发展思想。
程颐(人性是善的,人所以有恶的意识和行为原因有二∶意识才的不同﹔受物欲的引诱,善心被放逐)程颢(注重涵养)。                      (七)张载
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学习能变化气质。十分重视"礼"的教育,主张"知礼成性”,一方面须有较深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谦恭合礼。重视"思"和"疑"在学习上的作用,坚持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要求学生虚心,多读书,对书中的义理进行比较研究,融会贯通。
八)朱熹
学习是一个贯通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而贯穿其中的又有若干条原则。提出“明天理,灭人欲”的教学目的论,强调封建伦常道德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约束作用。朱熹阐明了儿童道德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过和程,整个过程重要的条件是父母和教师的严格坚持。
(九)王守仁
他认为认识的源泉不在客观世界,而是“吾心”。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致良知”,具体内容就是“明人伦”,提出“知行合一”说。主张施教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出根据年龄和程度的区别而因材施教。
(十)王夫之
提出"学思相资”,以"心思"为主和"行可兼知”,以"行"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理论。他认为教育的发展依赖于政治经济的发展,"衣食足"而"天下治"。"学者之所以学,教者之所以教,皆有其当务焉。”教人为学,要先教人"立志”,"志定而学乃益”。教育要"造时合用”,才能造就"今日之才"。
(十一)黄宗羲
激烈抨击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强调教师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提倡实学,规定在学校开始自然科学的课目。反对空伦理性,高谈仁义。特别反对鬼神迷信风水之说,倡议用学校教育的手段,改变社会的风气。
(十二)戴震
教育的作用在"去私去蔽”,需用扩充学问、合理地节制情欲以造就人才。否定人性有先天的善恶认为愚智的差异乃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


三、古代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
原有选官制度(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中正"一一即中正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九品”一一把被选的士分为九品三级。品评标准一一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实施效果一一后期演变为按门第取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二)科举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隋炀帝——公元606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朝——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进士录取百里挑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科考侧重熟记,议论,重视诗赋文采,但专业技术不被重视。
宋朝——三年一次乡试(省城农历八月)、会试(京城农历二三月)、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应试者不受门第限制。分三甲录取,一甲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若干名。
明清——以四书五经为题,八股又开科以工。1905年慈禧废除科举。

四、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诞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有志之士发起了一次自救运动一一洋务运动。发展军事工业,办学校,选派留学生,培养了严复、詹天佑等一批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
京师同文馆是最早的外语学校,还创建了北洋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江南制造总局、天津电报学堂和采矿工程学堂。
1912年1月9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体育、音乐和艺术成为教学课程,此外初级学校男女生可以同校读书。
1924年国民党创立了黄埔陆军军官军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五、中国古代著名的学校
(一)国子监
国子监是隋、唐、宋、元、明、清的最高学府。
长官叫祭酒,学生叫监生。
主要学习礼、乐、律、射、御、书、数等科目。
明朝国子监的教学范围有所扩大,一些中小地主用钱可以捐买国子监生资格,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二)嵩阳书院
初建于北魏,时称嵩阳寺,至隋代改为嵩阳观,为道士修行之所,到五代后周改建为太室书院。明毁清建。嵩阳书院与河南应天府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
(三)应天府书院
始建于后晋,北宋时得到光大。最初为戚同文讲学之地。
1043年,宋仁宗下旨改为南京国子监。
书院免费,范仲淹曾在此求学。北宋遭毁,今已重建。
 

六、中国古代著名的教科书


(一)《论语》以伦理和教育为主,是孔子的弟子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二)《中庸》秦汉时儒家作品,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中庸”是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三)《大学》秦汉时儒家作品,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主要强调"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思想,只有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四)《孟子》是孟子的言论、形式以及门人弟子之间相互问答的谈话说记录。篇目有《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五)《周易》
占卜之书,作者筮官,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传》是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经》由六十四卦卦象以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有十篇,分别是∶《豪》《象》《文言》《系辞》上下篇以及《说卦》《杂卦》《序卦》三篇。
(六)《尚书》
"尚"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的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
(七)《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T颂"三个部分。"风"为风土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八)《礼记》
是战国到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
(九)《春秋》
鲁国的一部编年史。一般读"三传”,即《公羊传》《毂梁传》《左氏传》。以《左传》流传最广。

肆/文化揽胜三、中国古代著名的考试文体―—八股文肆/文化揽胜三、中国古代著名的考试文体―—八股文                                                 1.破题:两三句散体文破题目要义,最重要
2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
3.起讲:为议论的开始;
4.入手∶入题,从上文引到本题,以便议论﹔
5.起股︰用对称的句式开始议论;
6.中股:排偶句式,全文重点;
7.后股∶又称"后比”,对中股补充;
8.束股︰又称"束比"有字数要求。

[展开全文]
马敏 · 2021-11-15 · 学习课件 0

授课教师

杨家俊

课程特色

视频(53)
PPT(12)
题目作业(10)
音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