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程)

默认教学计划
2784人加入学习
(101人评价)
价格 免费
教学计划
承诺服务

中国古代文学

一、诗歌

一、诗的流变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出现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之一。先秦诗歌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古诗盛行,唐代则出现五言诗、七言诗,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出现了诗歌的新形式—词,到了元代则出现了另一种诗体—散曲。实际上,这些都是诗歌的不同体裁,在各个朝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诗经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十到不从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_《守经》分为“风”、“雅”、..“颂”二个部氏音人右合大地民间歌谣,160篇;“雅”主要为宫廷宴饮乐业,有“大雅”和“小雅”,105篇;“颂”是庙堂祭祀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许多作品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人民命运以及民生疾苦,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开创了中国占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许多作品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人民命运以及民生疾苦,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开创了中国占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许多作品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人民命运以及民生疾苦,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开创了中国占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3.乐府诗
两汉产生,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武帝时设立乐府,采集各地诗歌。魏晋时始称“乐府诗”或“乐府”。
分类: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军乐、民间的歌辞三类。
题材:汉代乐府诗的题材内容也比较广泛,有反映战争痛有苦的,有反映徭役沉重的,有反映游子漂泊他乡的,映爱情题材的,有反映人民劳动生活的,还有过雀仲卿叹纲常礼教束缚的等。例如《孔雀东南飞》就是通过焦仲卿
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鞭笞纲常礼教的罪恶,同时热情地歌颂了二人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精神。
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杂言诗于建安之后盛行,曹操、曹丕等人创作的杂言诗都是源于乐府民歌。                       特点:乐府诗句式也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相当广泛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
影响:乐府诗是诗歌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象征着文人诗的开始,象征着诗开始追求自由和个性,对后代的乐府民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唐诗
这个时期诗体比较齐备,特别是律诗盛行,诗所表现的内容也丰富,涉及当时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同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大诗人。例如“唐初四杰”。
盏唐时期涌现出了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多位大诗人。李白和杜甫最能代表盛唐诗歌艺术的成就,正如韩愈所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5.词
词又称“诗余”,是从诗句中衍生出来的。其实词在五代时期甚至更早就开始发端了,南唐后主李煜可以

是一大词宗,他有《虞美人》、《相见欢》等千古杰作。宋词分婉约派与豪放派。
(1)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离别愁绪等内容,词句委婉、绮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代表人物有柳永、欧阳修、李清照、晏殊、秦观等。
(2)豪放派:风格豪迈奔放,结合现实生活,或思古抒怀,或写景言志,词句质朴,其代表人物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
6.元曲
“元曲”包括杂剧、散曲,但杂剧是戏剧,而散曲才是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散曲的出现,可追溯到12世纪前的辽宋时期。
这时,在中国的北方,流传着一种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
民间歌曲。这些民歌具有尖锐泼辣、质朴鲜明、百的杜',、语言流畅等特点,随看北万氏族八王中尔,地极入八吸收,成为一种专业创作。到了元代,散曲异花独放,达
到了创作的巅峰。
元散曲创作前期的风格偏于豪放,代表人物有马致远、张养浩等。

二、散文与赋


1.散文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韵
律,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以比较自由活泼的方式叙事抒情。最早的散文是以《尚书》、《左传》、《战国策》等为代表的历史散文。
(1)《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总集,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帝王的言行
(2)《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据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共19万多字,记载了春秋255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等事。
(3)《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分为12策,共33卷,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各时期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兴起以后,各种学术流派著书立说,争论不休,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2)到了汉代,散文在先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代表汉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
《汉书》为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史事。
2.赋
赋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文体。赋的特点是铺陈写物,着重铺叙和描写,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汉赋的代表作家首推司马相如,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西汉末年的扬雄也是汉赋的大家,与司马相如并称“扬马”,代表作有《甘泉》、《羽猎》、《长杨》、《河东》四赋。
汉赋作为诗的变体,侧重展示汉代江山宏伟、宫殿巍峨、城市繁荣、商业发达、帝王文治武功,表现了国人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

三、小说得发展

小说是一种文学样式,注重描写人物故事,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刻画人物,以及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在古代文学史上发展得比较慢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成型于唐代,至清代发展到了顶峰。
各时期的发展:
(1)神话传说是小说最初的形式,就是借助神话的表现形式或以神话为题材内容的小说,起源于远古时代原始先民的口头创作。《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神话传说总集。        (2)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小说被称为笔记小说,主要有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种。
a.怪小说主要是受到佛经故事以及受巫、方士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例如《博物志》
b.志人小说主要记录人物轶闻逸事,著名的有《世说新语》、《魏晋世语》等。
(3)唐代是小说的成熟期,当时的小说被称作传奇,多F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特点:重视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相容,还将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为一体。题材非常丰富,有历史题材的,如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有爱情题材的,如元镇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有游侠题材的,如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有寓言讽刺题材的,如沈既济的《枕中记》中的“黄粱梦”等。
(4)到了宋代,传奇小说没落了,而代之以根据传奇改写的话本小说,因为流行于宋元时期,又称“宋元话本”。内容:话本小说多以短篇故事表现现实生活,以爱情和公案题材的作品居多,特点:话本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构思的重心是故事而不是人物,善于通过故事中的行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故事情节安排得曲折生动,脉络清晰,引人入胜。
(5)明清时期是小说发展的巅峰时期,出现了长篇白话小说。这个时期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上最大限度地涵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章回体小说,最著名的是“四大奇书”一《三国演义》、《水许传》、《西游记》和
《金瓶梅》。此外,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很有成绩,以冯梦龙的“三言”、凌初的“二拍”最具代表性。
清初至乾隆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极盛时代。主要代表成果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四、戏剧得演变

(1)中国的传统戏剧起源于原始的歌舞,先民祭祀娱神的歌舞中就含有戏剧的因子。到了秦汉时期,在民间盛行“角抵戏”,又称“百戏”,是以角抵为基础的、有故事情节和配乐的武打娱乐活动。最著名的是《东海黄公》
(2)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是在“百戏”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有故事情节、有少数角色扮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乐器伴奏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是戏剧的雏形,代表作品有《大面》、《踏摇娘》、《拨头》等。
(3)在唐代,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从宫廷到民间均相当盛行。
(4)宋代,出现了“瓦舍”和“勾栏”这样的市民娱乐场所,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5)到了元代,出现了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杂剧每本多由四折松的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和结局,亦有由五折构成的。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
统戏剧的成熟。
元杂剧有四大悲剧和四大爱情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爱情剧有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诗、散文、小说、戏剧代表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几种主要体裁,这些文学体裁承载着丰富的文学内容,抽象的艺术思维反映出精深的文学思想,从而构成博大宏富的中国文学体系。
 

五、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
1.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是古代文学家共同的心态,也是古代社会赋予文学家的历史责任。儒家的文学观把诗的社会功能理解为政治教化和伦理训导,认为学诗不仅可以使人获得各类知识,而且还可以明白做人的规范,使各种人伦关系达到融洽和谐,因称“诗教”,诗成了政治推行和伦理教化的基本工具。                                                         影响:
(1)正面:文学教化功能使作家时刻关注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苦乐,自觉地担起历史的重担,忧国忧民,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2)负面:“文以载道”的思想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使文学的主体意识与个性自由遭到严重的削弱。
在一些诗文作品及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中,常混杂着纲常伦理说教的糟粕,损害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如《警世通言》中,“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庄子装死考验妻子是否改嫁。注重伦理说教而反对人情的描摹。
2.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包括诗歌、词赋、散文、小说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都是以现实为基础而反映现实社会的。
例如,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主义情怀。
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无论是抒情文学还是叙事文学,描写的不是天堂地狱,而是人间社会的悲欢离合这一主题。即便后来佛、道二教兴盛后,作家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有所变化,但是他们创作的主题始终没有偏离现实社会。
例如,神话小说《西游记》,也显然是以人民反抗邪恶势力为基本素材的。这种以现实为出发点的理性精神,与西方文学形成鲜明对比。
3. 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
写意的手法是作者更侧重于追求艺术境界而不是真实,注重抒发情感。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很早就奠定了抒情的艺术情调,浓郁的抒情色彩洋溢在各类文学作品之中。
即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如《史记》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又例如,在戏曲中,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简单地模仿生活,而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摹写其胸中之感想,写时代之情状”

一、家国情怀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文天祥《过零丁洋》
岳飞《满江红·写怀》
二、生命感悟
人生感悟与自然景物变化有机结合                 1.屈原《天问》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蒋捷《虞美人·听雨》                                   5.白居易《琵琶行》
三、心灵悸动
1.爱情:相爱、失恋、暗恋
2.亲情:父母、兄弟
3.友情:战友、难                                            4.家国情怀
 

 

二、散文

一)文史哲的结合
1、历史散文:主要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言论和行动,例如《左传》《战国策》
2、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表达思想学说的著作,例如儒家的《论语》《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墨家的《墨子》等,体现了不同学派的哲思。
二)思辨与叙事的融合
这类散文主要内容是对历朝的政治失败进行整合思辨,吸取历史教训,对当代统治者进行劝诫。
贾谊《过秦论》司马迁《史记》◆三苏《六国论》
三、骈散的结合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形式上主要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散文则不讲究对称,写作方式灵活。
四、文与道的合一
道:广义上的儒学道统,伦理道德。
“文以载道”:“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
韩愈《师说》
柳宗元《永州八记》
五、写实求真与自由的结合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
 

 

三、小说

一、历史的画卷--《三国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以《三国志》为蓝本,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故事。
二、神鬼的世界--《西游记》《聊斋志异》
三、市井的风情--《金瓶梅》《红楼梦》
 

 

四、戏曲

一)民俗史的画卷――传统戏曲的变迁
戏曲起源于上古时代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诺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代“杂剧”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由于明代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
1.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2.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鸳鸯间墙头马上》等3.马致远:《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等4.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刍梅香骗翰林风月》等
二、歌舞剧的统一――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
“四功”:唱、念、做、打
唱,指的是唱功。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旁白。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打,指的是武功。
“五法”
手眼身法步,戏曲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
手,指各种手势动作,
眼,指各种眼神表情,身,指各种身段工架,步,指各种形式的台步。
法,总指上述几种表演技术的规程和法则
脸谱: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
蓝色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黄色脸:勇猛、暴躁。如典韦。
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蒿,秦桧。
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                                 除脸谱外,戏剧还有几大常见舞台形式:髯口、水袖、行头等
髯口,即胡须,不同人物的髯口颜色、疏密不同。

三、戏曲艺术的特征
1、综合性:
将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融合了文学、舞蹈、音乐、武术、服装、道具、布景等诸多元素,以歌舞演绎故事。
2、虚拟性
时空、动作、周边环境的虚拟。
3、程式性
根据生活的真实形态锤炼出一套规范的、固定的、精美的动作形态,再用这些有限的程式来表现多彩的生活。
 

四、情、理、法的寄托―——传统戏曲的经典题材
1、以大团圆结局为主的才子佳人爱情剧
《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牡丹亭》(汤显祖)等
2、以报仇雪恨结局为主的公案剧
《窦娥冤》(关汉卿)、《灰阑记》(李行道)等
3、以追念历史、警示后人为目的的历史剧
《长生殿》(洪昇)、《桃花扇》(孔尚任)、《单刀会》(关汉卿《李逵负荆》(康进之)、《黑旋风双献功》(高文秀)等

 

中国古代散文的审美特征
1.意境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语言美:简明、精粹、典雅、生动
3.哲思美:通过记人叙事写景寄托人生哲理
4.结构美:讲究章法布局的开合、纵横、虚视互5.人格美:观其文如目其人
京剧行当
生: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
旦:女性角色,又分为正旦、花旦、花衫、老旦、武旦等
净:又称花脸,也为男性角色
末:多为中年以上男子
丑:又称小花脸或三花脸,多为滑稽调笑人物

 

[展开全文]
马敏 · 2021-11-15 · 学习课件 0

授课教师

杨家俊

课程特色

视频(53)
PPT(12)
题目作业(10)
音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