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
四大古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征
重人生、重践履、重道德、重和谐、重直觉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人生模式
一)
儒家——孔子,“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道家——老子、庄子,道家给后世树立的是智慧大师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以宁静淡泊未操守,顺乎自然,向往自得。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
墨家——墨子,墨家思想以贴近平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其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尚贤等。
法家——管仲,商鞅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极力宣扬以“法”代“礼”。
佛家——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产物。佛家是以慈悲大师的形象出现的,济世救人。——慧远大师
二)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育: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有利于教育普遍民间。
2.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日本、朝鲜、越南)
3.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从入学中受到了启发和鼓舞。
三)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1、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和孔子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的道德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友持、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2、富裕之路和孔子的义利观。
追求财富,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在。如果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以满足欲望,就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用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得财富,就会破坏生产、妨碍社会的安定。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可是他说:“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3、尊老敬长的合理性和孔子的孝悌思想。
尊敬老人的品德和行为,在世界各个国家中是长期存在着,是极为宝贵的。歧视和虐待老人,不仅使生产和社会工作受到损失,而且会使道德沦丧,社会混乱,甚至能形成社会危机。所以尊老敬长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重视的品德。孔子以其完整的道德体系和其他思想,曾长期赢得了社会的信任。
四)
儒家的主要思想
1.重视修身,尊崇君子的人格追求。 2.关注现实,经时济世的入世追求。 3,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4,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5,推己及人,“和而不同”的和谐人际关系。
五)
墨家的人生模式
墨家扮演的是匡时济世的义侠和救世大师形象,墨家的理想人格是英雄。
墨家是一个有领袖、有学说、有组织的学派,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墨者们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劳动者。
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六)
法家的人生模式 1、规则人生,重视法律的作用 2、严明法律的制定
3、坚定法律的执行
法家思想,实际上成为了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七)
道家的人生模式
道家给后世树立的是智慧大师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以宁静淡泊为操守,顺乎自然,向往自得。道家的理想人格是隐士。
1,“不争”“贵柔”“处下”的生活智慧。2,求自由,求自我,求自然的人格追求。 3,尊重生命,物我齐同的平等境界。
八)
佛家的人生模式——空的觉悟
1、一切皆苦,放下便好的人生真谛。
2、行善止恶,慈悲为怀的价值取向。
3、不嗔不怒,忍辱负重的宽广胸怀。
三、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的深层本质是什么呢? 儒道互补的深层本质是什么呢?
1、儒道互补就是人类进化与复归的互补。
2、儒道互补便是阴阳互补。儒家""人文化成""的传统表现出一种刚健的进取精神,主张参与社会,担当责任,决不做旁观者。
3、儒道互补就是虚实互补。儒家的人文主义具有求实务实精神,它的公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专注于今世人生的修德和社会事业,所以伦理学和政治学特别发达。
4、儒道互补也是群体性与个体性的互补。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人是社会动物,具有群体性,其本性中就包含着关心家庭、他人和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人又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欲望、情感、个性和自由意志,其本性中包含着关心自己、追求个人幸福自由的意识。群体性与个体性既矛盾又统一。
四、趣谈哲学
1、结合中国哲学价值观,从义和利的角度分析一个你所喜欢的侠义形象
侠作为讲义、重义、伸张义、维护义的人,要以“义”为中心,张无忌要为侠,自然离不开义,他赴大都救六大派掌门人,为的是江湖大义,弃父母之仇于不报,其中也有顾全江湖大义的成分。可见,张无忌这个“侠”,具备了儒家君子的不少特征。他轻利,不与汝阳五为代表的朝庭合作,尽管这有可能让他失去最爱的赵敏(当时他并未发现最爱的是赵敏)。他威武不屈,重义,许多人的威逼利诱都未让他吐露义父所在。他“见危授命”救明教于倾覆之刻,任明教教主。
2、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儒家孝道观的认识
宗法社会虽然已经过时了,但亲情关系具有永恒价值,只要一夫一妻家庭存在,儒家伦理观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剔除其中封建性的因素,先秦儒家孝道中蕴涵的丰富的尊老爱老的文化资源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管社会如何变化,老年人的物质赡养和精神生活的赡养都需要子女有孝心,孝道始终是维系家庭和睦、国家兴旺必不可少的道德内核。先秦儒家的传统“孝”道可以启迪人们的孝心、指导人们的孝行。虽然社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文明,但当今社会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处处可以看到不孝的行为,如(1)许多大学生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在学校挥霍、互相攀比,把父母当摇钱树,还谈得上去孝顺父母吗?(2)过分依赖父母。许多年轻人从小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长大,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成天不务正业,老要父母养着,更不要说去孝养父母了。(3)剥夺老人。有些子女成天盯着父母省吃俭用存下的积蓄,大事小事都要父母掏钱,直到把他们榨干。(4)不理解老人。有些成年子女对于离异或丧偶的老人再婚极力反对。人老了总不可能天天要子女陪在身边,难免会孤独,找个伴相互照顾一下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而那些成年子女却怕其父或其母再婚的一方的子女以后会分享他们的继承权,不顾老人的感受极力阻止。(5)不履行赡养义务。有的父母养了几个儿子,到后来,儿子之间闹矛盾,都拒绝赡养父母。(6)不尊敬父母。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的是皇帝般的待遇,以致他们对长辈从来都没有个好的态度,甚至打骂长辈,等等。
3、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在社会的人有何启发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也许很多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